上世纪20年代,苏联正式诞生,其发展潜力放眼全球无人能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正在觉醒,先进的思潮席卷神州大地;美国则是隐隐释放着自己的野心,据守美洲大陆坐看天下豪强。
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时间点,美苏中的大戏拉开了帷幕。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美苏一度是“演义”的主角;而在21世纪后,中国则是强势崛起,在很多领域与美国平起平坐,俄罗斯则是苦苦追赶。
那么,从美苏中到中美俄,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三国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谁是关键的一环?
(中美俄的“三角关系”)
一、中美苏三国演义:平淡的前期,尚未扯下的面具
无论是中美苏,还是中美俄,三者的关系都恍若我国古代的三国演义一般,彼此之间分分合合,恩怨不断。
别看美国如今制裁俄罗斯、打击中国贸易,但在遥远的百年之前,三国的关系也曾有过恩恩爱爱的“蜜月期”。
2021年12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一次演讲中出人意料地提到,“在那并不算遥远的历史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相当友好。在中国极具危难的时刻,是美国挺身而出,保全了中国”。
在聚光灯下,眼眸深邃的彭斯很好地掩盖着自己的面部表情,微微翘起的嘴角让人难以捉摸其中的意味。
2021年正是美国极力打压中国的时候,双方在芯片技术、南海问题上摩擦不断,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在不久之前将中国列为“战略对手”。
挑这个时间点诉说昔日对中国的恩惠,美国人大抵是为了混淆视听,想要给中国人扣上“忘恩负义”的帽子,为了给自己打压中国造势罢了。
(美国副总统彭斯)
其实,彭斯口中的“保全了中国”的故事,美国听众早已听得起了茧子。一件事情讲上几十年,讨巧的感觉呼之欲出。不过,这一故事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它真实的目的如何,就不是彭斯所说的那样了。
1900年,正是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八个如同强盗般的国家聚集在一起,蛮横地用武力攻破了晚清的大门。
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满清骑兵一溃千里,辉煌的故宫和珍宝遍地的北京城成为了敌人合影留念的背景。
北京城陷落之后,有一支军队的表现出乎了城内百姓的意料:与其他烧杀抢掠的部队不同,美国人显得温顺得多。
全部在编的2100名士兵并未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恶行之中。难道美国人不心动吗?是什么让他们压制住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呢?答案其实很简单。
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是为了瓜分中国,获取财富;而美国人是为了保护自己在中国的传教士,希望能从思想层面控制中国人。美国人显然不是来中国行善的。
(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的清华大学礼堂)
但在当时的民间,百姓对美国人的印象还算不错。美国人不仅帮助晚清王朝兴办了清华大学,还出资帮助中国学生留学欧美。
而相较之下,被称作北极熊的俄国则是趁机攫取我国的领土,惹得晚清重臣和他们的小皇帝怨声载道。
不经意之间,中美俄三国的大戏在古老东方大国的土地上拉开了帷幕。而在这场大戏的一开始,场面却是颇具戏剧性。三者似乎并未看到彼此的力量。
北京城遭遇洗劫之后不久,苏联在寒冷的北方地区诞生了。
但是刚刚诞生的苏联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恐慌。苏联的年龄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但是它所拥有的潜力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成立之后的苏联长期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几乎没有任何发展,他们对机械的需求主要是由进口来满足的。而对苏联“宽容”的国家正是美国。
在三十年代,输入的大量美国的工业技术,奠定了苏联的工业基础。从重工业、轻工业到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苏联都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引进工艺和技术。
斯大林也曾赞扬美国在战前和战争期间对苏联工业的援助,称之为“时髦的朋友”。
比如说,在工业建筑领域,美国阿尔伯特·卡恩公司对苏联的贡献是巨大的。
那时世界经济危机正在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败对工业建筑的冲击尤其严重,苏联利用这个契机宣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阿尔伯特·卡恩)
但在1929年,苏联的任何建筑设计公司都不具备大规模建设经验,无法完成“一五”计划这般重要的任务。
而美国人阿尔伯特·卡恩的400名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为大型工厂准备工作图纸,并致力于能在五个月内完成施工。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计划来说,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卡恩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方法和高效的设计组织赢得了苏联领导人的赞赏。
作为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卡恩公司负责的苏联工业项目类型各式各样,发电站,炼钢厂,拖拉机工厂,生产的产品范围从纺织品到涡轮机——它们都分散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多节点网络。
直至二战爆发之后,苏美之间的合作仍是如火如荼。
在整个二战之中,本土免受战火波及的美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们靠着向其他国家出口军事装备赚得盆满钵满。
而苏联由于列宁格勒保卫战和反攻德国等战役,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滑坡不可避免。
作为亚洲主战场的中国,成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最重要的战场之一。面对着装备实力远胜于自己的敌人,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以极大的代价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因此在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拥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资本,美国在国力上占据着显著的优势。世界话语权的天平已经完全地倒向了美国。
(二战结束后的美苏军官)
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的强势崛起让苏联感到不适。与此同时,两国在战后“欧洲的去从”、“国界变更”等一系列问题上龃龉不断,谁也不服谁。
美国认为自己的实力最为雄厚,理应成为世界的老大;而苏联人则是认为,自己在二战中所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斯大林曾不止一次的表示:
“苏联人因为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牺牲而变得孱弱,必须要建立保护自己安全的制度”。
因此,苏联开始广泛拉拢周边的小国,让他们成为守护自己安全的卫星国。
此时的中国,亲切地将苏联人称作“老大哥”,被美国人称作“亦步亦趋的中国”。中美苏三国的格局,终于迎来了不一样的变化——三国相对平和的交流终于远去,美国终于撕下了自己的面具,展露出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
二、中美俄三国演义:冷战结束,美苏中时代的谢幕
中国获得了二战的胜利,但是美国人并不高兴,他们支持的是国民党,而不是那个从人民之中走出的共产党。
当时占据全球人口1/10的国家将成为红色的海洋,这无疑是美国人称霸之路上的一颗绊脚石。
为了将中国的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里,美国人在国际社会上疯狂造势,将中国贬低的一文不值;为了彻底封锁中国解放全国的希望,美国还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威逼中国。
对于当时刚刚迎来战争胜利的中国来说,二战获胜的喜悦还未尝尽,“三战”的威胁就已经迫在眉睫。在当时中美苏的三国之中,中国是最弱势的一方。
果不其然,美国人陈兵朝鲜半岛,距离鸭绿江一线之隔,肆无忌惮的炮火已经落入了我国东北境内。在美国极端好战分子麦克阿瑟的领导下,美国军队势如破竹,朝鲜半岛几乎尽落入美国人之手。
唇亡齿寒,生死关头,中美苏三国里平日里最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毅然出兵朝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铿锵号令打垮了麦克阿瑟,打退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中国以一场不可思议的胜利,成为了能与美苏相提并论的大国。但是面对着空前紧张的冷战氛围,我国点到即止,选择倒向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倒向苏联,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换取了未来的发展。
在冷战最初的十年中,苏联手把手地指点中国,而美国则是竭尽全力地封锁中苏两国的贸易。中苏两国共同抗衡着强大的美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政治的转变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中苏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援华的专家也被悉数撤回,中苏边境甚至兵戎相向。
与此同时,中美苏三国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苏联成为了那个主动出击的一方,美国变成被迫防守的那一个,中国则是依旧韬光养晦。
为了能够在与苏联的争霸中获得最终的胜利,美国人主动服软,放松了对中国的管制,开始拉拢中国。
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再到尼克松正式访问中国,再到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破冰”,中美正式建交。
随着与中国关系的缓和,美国人自信地认为和苏联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背景下,美苏两国重新进入针尖对麦芒的高强度对抗状态。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战略武器方面,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认为前总统卡特此前与苏联的核裁军谈判“存在致命缺陷”,重新开启了美制武器的现代化进程以确保核技术优势,同时通过“零点方案”迫使苏联撤出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
此外,里根还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提出要利用美西方在太空空间的技术优势,将苏联的弹道导弹拦截在美国和盟国的领土范围之外。此计划经过媒体反复炒作,最终演变为“星球大战计划”。
由于美苏关系持续紧张,里根在第一任期内从未与苏联领导人举行过面对面的会谈,成为冷战以来美苏领导人举行峰会时间最长的空档期。
但是里根还没来得及将自己的计划发扬光大,苏联就在沉重的压力下濒临解体。
1991年,缓缓行驶了数十年的苏联巨舰最终迎来了自己的末路:整个苏联被拆解为15个国家,唯一能够取代苏联地位的是俄罗斯。
但是,解体之初的俄罗斯就像是没头的苍蝇一样,不知究竟该走向何方,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接受了西方的“休克疗法”,他想通过拥抱西方来获得援助,使俄罗斯摆脱解体以来的困境。
然而,西方带给俄罗斯的“指导”并没有让俄罗斯的经济取得起色,俄罗斯对西方的幻想便灰飞烟灭。直至20世纪末期,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美俄三足鼎立的形势似乎不会再出现了。
(普京)
而就当中美苏的三国演义成为绝响之时,俄罗斯人普京站了出来。他扛起了复兴俄罗斯的大旗,成为了美苏中关系向中美俄关系转变的关键人物。
三、从美苏中到中美俄:关键人物的作用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人心中的“头号敌人”便是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局势,中国还能继续韬光养晦吗?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直到2000年,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人们才发现,美国人所要面临的,仍然是中俄两大力量。
普京上台之初,俄罗斯的动作仍显得有些拘谨,似乎仍然没有摆脱叶利钦时期的“软弱”。
在这样的逆境中,普京选择了坚韧不拔,忍辱负重。他根据当时俄罗斯弱小的国力和当时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对美欧大国进行了忍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国内社会经济。
此举发挥了俄罗斯民族强大的忍耐性,通过忍耐,收起锋芒,建设俄罗斯,使其最终逐渐苏醒,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也随之增强。
时机成熟之后,普京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俄罗斯大国主义重新抬头,普京对于恢复俄罗斯大国、强国的地位不遗余力,急于希望重新得到世界对俄罗斯的认可。
强势的俄罗斯使得中美俄的三国演义继续写了下去。而“强大”也成为了后来普京在讲话中经常提及的词汇。
而此时的中国经过长期的工业化积累,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发达的工业国。
面对着强势崛起的中国,昔日美苏中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取代俄罗斯,成为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存在。
对于这样的变化,美国人起初无暇顾及,因为他们正陷于反恐战争的泥潭,难以抽身。
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转变也感到茫然,但是在普京的引领下,苦苦追赶——俄罗斯开始积极介入国际事务,在一些国际场合上频频发声:
从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美国霸权主义言辞激烈的攻击,到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危机中俄罗斯的有力参与,进而演化为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进行激烈对撞,都是俄罗斯想要证明自己大国地位的表现。
但是俄罗斯人所落后的不止一点半点,纵然奋起直追,他们也难以恢复苏联时期的荣光。
恰如国际社会所判断的那样:“俄罗斯活在往日的旧梦里,但他们已经没有和美国掰手腕的资格……俄罗斯人渴望得到美国的尊重,但是俄罗斯人没有和美国做朋友的资本。”
“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经历坎坷的中俄两国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如今的俄罗斯,也没有和中国做敌人的资本。”
因此,昔日美苏中的关系在普京横插一脚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俄罗斯,恰如冷战时期的中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充当着制衡者的角色。
当年的中国没有和美苏平起平坐的资本,而如今的俄罗斯也无法与中美一方完全交恶。
如今中美俄三国的大戏仍在演绎,但随着美国近年来越发奇葩的举动,人们不难看出,美国对中国越发忌惮。中美俄这场大戏的最终走向,似乎也是越发明了。
结语:
在我们国家的思维里,“天下大同”、命运相衔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国家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和平发展、和平复兴的道路。
而在西方人的思维里,“和平”就是谎言。他们向来崇尚丛林法则,从奴隶社会开始,再到如今的种族歧视,他们一直信奉人与人之间有“主人”与“奴隶”的区别。即使是不断发展的俄罗斯,在美国人的眼中,他们也不过是“拥有核弹的奴隶”罢了。
但让美国人痛苦的是,中国并不想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中国提出了“尊重”的概念。但是这在美国人看来难以接受,一个国家要么是自己的主人,要么就只能是自己的奴隶。不分上下、和平发展?美国人没有这个概念。
因此,这一时期的中美俄关系格外复杂,在关于未来格局的演变上,其发展之路究竟如何,变数重重。但是做好自己,总归是没错的。
参考资料: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 月,34-39 页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8月,第 19 页
杰弗里·曼科夫:《大国政治的回归: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年 1 月,第 3 页
沃尔特·拉费伯尔:《美国、俄国和冷战(第十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少军:《中国的战略文化》,《当代亚太》2009 年第 1 期,26-28 页
赵景芳:《战略文化的再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 年第 1 期,第 14-24 页
穆亮雷:《俄罗斯战略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年第 6 期,138-139 页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