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甲骨文,都真实地反映了1.1万年以前有虞氏的生活。
比如说“虫”字,这是一种小蛇的样子,头大身小,头部呈三角形,俗称烙铁头,属于蝰科原矛头蝮属。
烙铁头的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有很多细鳞,长这个样子。
图片
再来看看这个甲骨文里的“虫”字,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图片
虫是小蝮蛇
《说文》对于“虫”字的解释就是:
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
特别强调了这种虫是大脑袋的特征。
长大后的“虫”就变成了“它(蛇)”。甲骨文里的“它(蛇)”就是烙铁头长大后的样子,浑身布满花纹,头部还是三角形的大脑袋样子。
看看这个花纹,看看这个脑袋,不能说十分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图片
图片
甲骨文“它”字是蝮蛇
《吳語》云:“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意思就是说烙铁头(虺)还小的时候就要灭掉,等它长成了大蛇就不好对付了。
这种三角形脑袋的蝮蛇经常活动在中国南方,农村的柴堆里面也是经常潜伏的场所,是一万年前的有虞氏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都常见的毒蛇。
“无它(蛇)乎?”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估计也只有南方地区比较常见。
烙铁头这种造型独特的蛇主要分布在南方气候温暖的地方,目前在国外分布的地点是印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均为南方。
既然日常生活中烙铁头随处可见,就产生了一种用烙铁头的幼蛇害人的蛊术。
甲骨文里的“蛊”,就是往人喝水的杯子里边放小蛇的样子。由于幼蛇(虫)体型细小,稍不注意就会被喝到肚子里面。
图片
把小烙铁头放在饮食器皿中,就是放蛊
《说文》说:“蛊,腹中虫”,意思就是人不小心把这些幼蛇喝到肚子里面。
《说文解字注》就说:
《賊律》曰:“敢蠱人及敎令者棄市”。《左氏正義》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謂之蠱”。玄應屢引《說文》“蠱,腹中蟲也”,謂行蟲毒也。下五字葢黙注語,顧野王《輿地志》曰:“主人行食飮中殺人,人不覺也”。字從箸蟲於飮食器中會意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甲骨文究竟是谁创造的了。
甲骨文的创造者,必然来自一个盛产烙铁头,还会有人养蛊害人的地方。
这个地方,只有南方。
养蛊是一种源自中国南方的古老风俗,主要流行于古代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一万年以前,上山文化的有虞氏处在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尤其在浙江地区。
浙江一带的苗族,至今仍是养蛊著称。
苗族,正好也流行二次葬。
甲骨文里的“死”和“葬”,都是二次葬的典型写法,这是目前南方仍在流行的葬俗。
所以,一万年以前创造了甲骨文的上山文化有虞氏,很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南方的少数民族的祖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